美文小说网 > 穿越重生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809节
  朱允炆看着东北舆图,手指点在了鲸海位置,缓缓上移,最终落在一个岛上,这个岛,有很多名字,苦叶、苦兀、骨嵬或黑龙,满语名为萨哈林岛,后世人命名为库页岛。
  这是一个历史的遗憾,作为曾经中国最大的岛屿(比湾湾大两倍),后成为了毛子的地盘,不能说不令人痛心。
  很多人认为库页岛(明朝叫萨哈林岛,为方便识别这里用库页岛暂代)归入中原统治是清廷的事,呵,那是胡扯。
  早在唐代时期,库页岛上的郡利、窟说、莫曳皆等部,便臣服唐朝。开元十三年,唐廷在黑龙江下游地区置黑水都督府,统治包括库页岛等黑龙江下游广大地区。
  辽金时期,库页岛先后被辽金两国所控,辽时,设五国部节度使管辖,金时,由金廷直接控制。
  金国末年,宋金元三国时常发生战争,金廷已无精力再去对库页岛进行直接的控制,故而金末库页岛渐渐脱离中原的控制。
  至元朝时期,元廷为重新控制库页岛,多次对库页岛用兵,最终招抚了岛骨鬼等部。后置征东元帅府,对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等地进行实际控制。
  在元朝被打成北元,在鞑靼、瓦剌跑到草原上之后,朱元璋经略东北,采取羁縻之策,实事求是地说,并没有实际控制库页岛,明廷的旨意在库页岛没有任何效力。
  朱允炆决定收回库页岛,并让这里成为大明固有的版图。
  库页岛的位置很不错,东面隔着鞑靼海峡与大陆相对,而南面,则是宗谷海峡,过了宗谷海峡,就是倭国北海道岛。
  控制库页岛,对于日后进取倭国是有帮助的。
  倭国骨子里带着原罪,为了避免他们罪恶的血再一次滴在中华大地上,朱允炆想让他们的血直接淌尽在四岛之上。
  而对倭国的战争,如果只是依靠水师从一面或两面突破,必是耗时耗力,还可能会因为后勤补给跟不上,被倭国拖入长期作战,反而不利。
  若真的发动对倭国的全面战争,朱允炆绝不会只从一路进攻,对马岛是一个跳板,琉球群岛是一个跳板,这库页岛也是一个跳板!
  但现在还远不是对付倭国的时候,郑和的主力还没有回来,大明水师至今没有恢复到建文五年的水平,而蒸汽战船还在摸索与改良之中,想要大规模武装与使用还需要时间。
  长叹!
  朱允炆只能将目光从库页岛收回,看向东北,将注意力放在收拾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与野人女真身上。
  建州女真在东北的南部,海西女真在东北的中部,而野人女真,则在东北的北部,也是库页岛所在的区域。
  想要控制库页岛,必须先控制野人女真。想要控制野人女真,又必须先解决海西女真。
  问题回来了,朝廷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巩固建州女真所在的区域,再彻底控制局势之上,再行北上……
  朱允炆不希望在对付海西女真的时候,建州女真背刺大明,要控制,就彻彻底底,完完整整,瓦解建州女真的战斗力,让其真正臣服大明。
  兵力!
  朱允炆拿起高巍的奏折,东北的兵力是不足的,辽东都司的兵力不能一直抽向东北。
  “朝廷竟然到了增兵的地步……”
  朱允炆有些叹息。
  近年来,朝廷一直在精简卫所,并积极打破军户制,将募兵制引入卫所之中。
  受益于新军之策,加之高标准的把关,大明卫所与军士数量虽有所减少,但整体战斗力却大为增强。
  现在,大明内外卫所三百个,守御千户所六十个,兵力一百七十五万余,但这个数量,依旧让朱允炆感觉有些捉襟见肘。
  第九百八十五章 新军之策困境(补更)
  自朱允炆登基以来,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革新,而第一斧头就是新军之策。
  数一数,新军之策至今已有七个年头,事实证明了新军之策的有效性与巨大成功,强化了军士战斗意志、战斗能力。
  但令人遗憾的是,新军之策推了七年,依旧没有推广至所有卫所,像四川、云南、广东、湖广、山东等地卫所,大部分都没有享受新军之策。
  有些卫所有意见,军士闹矛盾,朝廷只能安抚再安抚,能拿出来的实际行动却很少。虽然有些卫所没有享受新军之策,但基本待遇相对于洪武时期,已提升了近三成,缓和了地方卫所与朝廷之间的关系。
  但朱允炆清楚,新军之策一日不能普及全军,问题就一日无法根除。
  新军之策的推动,需要以钱粮为支撑。
  可近年来,朝廷钱粮用掉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特别是疏浚会通河、营造新都、混凝土道路基建与征西域,耗费钱粮何止千万!
  朝廷虽然有印钞机,但也不可能无度发行钱钞,洪武宝钞大幅贬值的教训就在眼前,朱允炆必须确保新洪武宝钞的信誉与价值稳定,避免银铜再一次主导交易,引起更大的灾难。
  朝廷缺钱粮,是新军之策推行速度慢的最大原因。
  朱允炆曾希望北平卖掉军屯田地,以解决新军之策的钱粮问题,但北平成功的经验是很难复制的,比如肃州,宁夏,兰州等地,你告诉商人来买屯田,他们也未必会买啊。
  一百七十万军队,背后若没有屯田在支撑着,朱允炆根本就养不起如此多的军士,一名军士一年十两钱钞,就需要一千七百万,可建文六年,全年税赋所得钱钞也不过两千八百万钱钞,分摊在地方三成,进入户部的还不到两千万钱钞。
  在这两千万钱钞里,需要抛开官员俸禄,宗室俸禄,皇宫用度,然后水师要二百万,基建要二百万,养马场要五十万,新都营造规模宏大,牵涉众多,一年耗费就不下三百万。
  西征开拔,十五万军士,这就是二百万两,后勤征调民力、征用骆驼、母马,筹措粮草,漫长的运输线与漫长的时间,耗费何止三百万。
  林林总总算下来,能拿出来支撑新军之策的钱钞,只有五百多万两钱钞,均摊到一百七十万军士头上,一年一名军士,只堪三两!
  纯碎依靠朝廷财政支撑新军之策是不现实的,真正支撑新军之策,确保卫所正常运转的定海神针是军屯。
  朱元璋高看了军屯,朱允炆小看了军屯。
  朱元璋认为军屯可以养活百万兵而不需要耗费民粮一粒,但老朱过于夸大其词了,开中法就是为了弥补军屯不足粮食而想出来的招。
  朱允炆认为卫所军屯是落后的,迟早要崩溃的,需要废掉,但事实上,军屯制对于明初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军屯开垦了大量的土地,其所产出的粮食不仅支撑着卫所,甚至还成为朝廷的重要粮食来源。
  屯田所得,为新军之策在地方上的推广至少省掉了五成成本。可即便如此,因为连年大工程、大作战,大明户部也拿不出更多的钱财来支撑新军之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现在棘手的问题就在朱允炆面前,新军之策推不动,可军士不够用了……
  内外三百卫所,需要抽调出来八万多人前往西域,这就涉及十个卫、二十六个所的军士。
  一口气抽调如此多的力量,对地方控制本就有压力,但现在朱允炆还必须考虑在东北新增设更多的卫所,以确保对东北大地的实际控制。
  东北有些苦,想要吸引卫所军士拖家带口前往东北,朝廷必须给予其新军之策,而这又是一大笔开销。
  钱的问题,朱允炆相信今年并不是太大问题,建文七年应该没什么大的战事,可以省下来一大笔财政,但问题是,朝廷是迁移内地卫所前往东北,还是重新招募军士,在东北新建卫所。
  朱允炆拿不准主意,传召解缙、郁新、茹瑺、杨士奇、铁铉与李坚商议。
  郁新反对朱允炆扩充军队的想法,直言:“眼下朝廷内部安稳,边疆又无强敌,此时招募新兵,新增卫所,岂不是徒耗国孥,又引周边藩属国不安。”
  朱允炆指向东北:“话虽如此,可东北新设卫所势在必行,总不能一直抽调辽东兵力吧。若辽东卫所抽空,谁来防备与控制朵颜卫,拱卫北平以北?”
  茹瑺也认为扩军不妥,提议:“皇上,臣请自山东、河南等地,迁移卫所北上,以控东北。”
  解缙支持:“内外卫所三百,即便是分给西域八万余军士,也应可以迁移部分卫所至东北地界。臣附议茹、郁二阁之言。”
  朱允炆叹息:“卫所虽多,可抽调西域之后,又有多少卫所军士可抽调?何况卫所军士在一地扎根,让他们北上,需要做的工作颇多。不若直接招募军士,引其携家属北去,即可开垦土地,重开军屯,也可解决卫所设置问题。”
  沉默的铁铉站了出来,严肃地说:“皇上,臣以为可以抽调京军五万六千人,前往东北。”
  “抽调京军?!”
  解缙、郁新、茹瑺、李坚都吃了一惊。
  京军是大明最精锐的力量,经过多年汰弱存强,现如今只有三十五万六千军士,分正三大营、副三大营,一旦抽出去五万六千军士,就只剩下了三十万京军。
  三十万京军,看似很多,但考虑到京师范围,城门数量,真遭遇变故,被人围了城,一个城门也分摊不了两万人手。
  若外有战事,京军出动十万,那京师就只剩下二十万军士了,二十万军士,能不能保卫京师暂且不说,若出京的十万军士造了反,京师的二十万军士还能不能弹压?
  二比一,根本形成不了大的优势。
  作为天下之本的京师,历来都是兵力最集中的地方,减弱京师兵力,等同于弱干强枝,与强干弱枝背道而驰。
  李坚不赞同铁铉的观点:“皇上,京军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尤其是新都正在营造,在迁都之后,京师军事压力陡增,若此时减少京军数量,他日必有大患!”
  郁新、解缙与茹瑺也不赞同铁铉,你让朱允炆调地方卫所去东北还好,动京军,属实是有些难了。
  京军是朱允炆倾力打造的主力兵,是经过战场考验的具备很强战斗力的军队,放他们到地方上去,这不是割朱允炆的肉吗?
  朱允炆深深看着铁铉,并没有呵斥,而是平和地说:“说出你的依据。”
  铁铉肃然说:“京师为天下之本,确实需要稳固,兵力集中为最优。然京师防备真需要三十五六千兵力吗?依臣来看,不然。固守京师,征讨外虏,三十万京军足矣。”
  李坚摇头:“三十万,以新都九门来论,一门兵力不过三万余,若敌人杀至城下,集中主力独攻一门,京师又岂能保万全?”
  铁铉看向李坚,严厉地说:“三万还不足以守一城门吗?依我看,一万五千兵力足够固守一门!莫要忘记,京军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京军,火器兵将会越来越多,火器应用也将会越来越多,若在这种情况下,敌人还能攻入京师,那再多三十万兵又有何益?”
  朱允炆明白铁铉的意思,他认为京军数量还是太多了一些,而且日后京军必然走火器一途,面对冷兵器为主的敌人,京军数量多几万人少几万人,并不会影响大局。
  抽调京军去闯关东吗?
  朱允炆陷入沉思,东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何况那里还有一大片黑土地等待着开垦,东北粮仓总不能一直沉睡着,它需要醒来为大明提供粮食。
  若抽调京军进入东北,不仅有助于稳固东北局势,对未来东海布局也有好处,甚至可以使用这一支部队自库页岛南下。
  “莫要争执了,这件事等大军班师之后再作商议,但辽东空洞不能不补,给平安发文书,命他盯紧辽东、大宁与东北局势,一旦有危险,可先兵出长城支援而后奏报。”
  朱允炆严肃地说。
  铁铉、李坚领命。
  朱允炆看向茹瑺:“西域布政使司、府县官吏都见过了吧,有什么想法?”
  茹瑺见朱允炆提起此事,也没有造作,直说:“皇上,西域布政使司及其官吏臣都已见过,只不过有些官员太过年轻,臣不担心其能力,却担心其心性。西域地苦,不同内地,若其无法忍受西域苦寒,怕会弃官而逃。”
  朱允炆了然。
  一些官员当不了官,受不了苦,要么请辞走人,要么干脆就悬印弃官,逃到深山老林不干了。这种事在土司林立的云南、广西发生过不止一起。
  西域路远,地方也贫瘠,冬日漫长,这些年轻官员能不能熬得住,确实不好说。当热切的渴望、梦想撞上冷冰冰而枯燥的现实时,一个巨大的落差很可能会毁掉一个人。
  但,朱允炆相信这一批人,笑着对茹瑺说:“他们中很多人是出自国子监,要相信他们。”
  第九百八十六章 守住心智
  国子监监生,所受教育不同于传统儒学一家之言,他们在目光上更为宽广,认识上更加广博,心性上更为坚韧。
  虽然可能会出现个别监生吃不了苦,最后弃官的。但朱允炆相信,绝大部分即将前往西域的监生都做好了准备。
  虽说西域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史司的文书并没有正式公开,但相应的人事准备已接近尾声。
  此番前往西域上任的官吏,仅布政使司及其下属府县官员,数量就达到了是二百三十七人,这还只是中央派遣的官员,抵达地方之后,还得招募当地有威望、有影响的人加入官吏行列,还需要从卫所中抽调一部分人员,充当衙门捕快、看护。
  如此多的官员,自然不能只抽调京官,加上一些人根本就不想去西域,朱允炆只能倚重国子监,这在无形之中让国子监的重要性再一次凸显出来,而之前进士及第的官员,多是畏畏缩缩,不敢担当,招来吏部一顿批评。
  西域治理关系着丝绸之路能否顺利重启,关系着西域后勤供应能否跟上,关系着西域的长治久安,针对西域问题,内阁牵头,与六部等官员多次集议,形成了一个个规章制度。
  朱允炆考虑到西域主要说的是蒙古语、察合台语,要求遴选出来的官员学习这些语言,就连茹瑺也不得不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