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小说网 > 灵异玄幻 > 朱允熥赵宁儿 > 第97章 选师(2)
  交趾,乃中华旧地。秦汉交替之际,隶属于在粤地自立的赵佗,南越王治下。
  汉武帝灭南越赵氏,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的郡所,在今天越南的河内)。
  后,虽中原朝代更迭,但总体上一直归于中原中央王朝管理。
  直至赵宋时,国主丁氏接受宋太祖的册封,成为藩王从而正式从中原王朝之中脱离出去。
  原本时空,此时当为安南国。后国内政变,权臣篡位惹恼了活阎王朱棣。所以直接发动大军,灭了安南王朝,再次把这块中华旧地收纳到版图之中。
  张显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成为交趾布政司使。
  明军的军纪其实有些一言难尽,尤其是交趾这样天高皇帝远的地方,烧杀抢掠是家常便饭。而张显宗上任之后,一改昔日的铁血残暴,以怀柔公正的方法治理交趾。
  是以,他病死在任上的时候,交趾百姓人人痛哭。
  可惜后来的朱家子孙不争气,打下来的地方守不住。
  准确的说不是守不住,而是根本从骨子里就没想要这块地方。
  在传统士大夫看来,疆域并不是越庞大越好,而且此地土人众多桀骜不驯常有反叛。朝廷派大军驻守,且连年花费巨资平叛实在有些犯不上。
  再说,朝廷派过去安南的文武官员,都是大明王朝官僚集团裁撤下来的边角碎料。那些人过去当官,就为了发财二字,恨不得刮地三尺。
  用文官集团们的心里话来说,要那破地方干嘛,每年还要倒贴粮食!
  在朱允熥看来,这种说话实则大谬,滑天下之大稽。
  这些年经过严格的教育培养,还有身为帝王的眼界,让他和文官集团的看法截然不同。
  在心中谋划了许多年的海洋计划之中,安南就是未来至关重要的一步。
  而且在他看来,原时空中朱棣之所以改安南藩国为郡县,实则用意深远。不然的话,教训一下不听话的番邦就是,何以用大军灭国,灭其宗庙社稷?
  若得安南,则可控制中南半岛,近可达占城、暹罗、真腊诸国。
  远可控满刺加及半岛附近的苏门答刺、旧港、瓜哇、泞泥等地。
  朱棣曾说过,安南黎贼悉己就擒,南海之地廓然肃洁!
  后半句,直接说到了点子上。
  而且,安南改郡县听命中央还有另外一个好处,直接把藩国变成一个作为与东南亚和西欧各国船舶往来通商的根据地。
  这是何等长远的目光,再把后来的郑和下西洋联合起来想,这简直就是为后世子孙谋求的金光大道。
  “可惜现在腾不出手啊!”
  见到张显宗,朱允熥脑中不由得的再次浮现出对安南的企图。
  吕宋移民建港,还有东瀛那边的挑拨离间,都刚刚开始尚未收功。
  治理国家步子不能太大,不然容易扯到蛋。到时候疼的可是自己,伤了元气。
  况且,若要对那边动手,如今也没什么好名义,现在的安南国王可是老实厚道得很,连年上贡不说,老爷子这边也不能答应。
  “你干啥呢?”就这时,老爷子忽然瞪眼,“人家给你行礼呢,你这皇上咋卖呆儿呢?”
  朱允熥赶紧醒悟过来,笑道,“几位爱卿免礼。”说着,对王八耻道,“给他们搬几个墩子来,让他们坐着回话!”
  “臣等叩谢皇上!”
  “他们几个,就是咱给六斤选的老师!”老爷子白了朱允熥一眼,“这几人可和那些呱噪的书呆子不同,是真有学问的人。”
  “臣等不敢!”几人又忙道。
  朱允熥的目光再次看过去,张显宗的身后是高逊志。
  这人出身名门,宋神宗亲自题碑的北宋太尉高琼第十四代孙。
  原本时空靖难之后,高逊志忧愤成疾,不愿委身朱棣,最终饿死于山中。
  后来明神宗时追赠谥号,文忠。
  最后一人杨淞,也出身名门。其父在前朝大元,官居奉议大夫,翰林侍至,汉官之中魁首之位。他另有两兄弟,也都高中进士,如今都在地方为官,其中一人还是浙地铁铉手下的税课使。
  从这三人的身份和出身来看,老爷子真是煞费苦心。
  品行端正,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来的寒门子弟。
  世代豪门的望族后人。
  出身官僚之家,满门进士。
  这样的老师,绝教不出傻学生来。
  “太上皇选你们三位教导太子读书,朕也是信得过的!”朱允熥缓缓开口道,“太子如今也到了读书的年纪,回头让礼部选个好日子,就在文华殿授教吧!”
  “臣等遵旨!”三人都不废话,也不说什么歌功颂德的话。
  若是李景隆在这,定然又是一顿忠心表白肝脑涂地死而后已等等。这也是有时候,为何朱允熥不愿意和这些太过正直端正的臣子们,多说话的原因。
  因为聊不下去。
  这样的臣子跟他这个皇帝,除了政务之外,半句废话没有。
  “他们三个,还是单薄了一些!”老爷子继续开口道,“以前你读书的时候,翰林学士黄子澄,齐泰他们几个也都不错,继续在文华殿那边辅佐......”
  一提这几个人朱允熥就阵阵头大,是好人可未必是好老师啊。
  “皇爷爷,他们几人孙儿正有外放出去,历练一番的打算!”朱允熥笑道,“他们几人的才学是有的,可缺少地方上的经验,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老爷子何等人,一听他这话,就知他心中不喜那几人。
  其实老爷子心中有时候也想不通,为何自己的大孙做了皇帝之后,反而疏远那些当年教他读书的人呢?
  “莫非,因为那小畜生?”
  想来想去只能这个原因,朱允熥孩童时极其顽劣,文华殿那些学士,却对朱允炆赞不绝口。
  一想到这些,老爷子也只能心中暗自叹气。
  他之所以独宠六斤,对朱允熥的另一个儿子看都不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时,张显宗缓缓开口,“皇上,臣斗胆.....”
  “你有话就问,不必拘礼!”朱允熥笑道。
  “是让臣等只教授太子殿下,还是带着宫内其他藩王一起?”张显宗问道。
  朱允熥想想,“自然是单独教授。”
  想起那些皇叔,他就头疼。各个整天的闹幺蛾子,让读书就装病装累,谈到吃喝玩乐一个比一个精神。
  “不过,若是太子单独读书的话,也孤单了些!”朱允熥沉吟下继续开口,“朕的意思是找几个陪读。”说着,对老爷子笑笑,“皇后的弟弟小石头,那孩子您老是见过的。”
  “嗯,挺憨厚的!”老爷子笑笑,“不像别的孩子贼眉鼠眼的。”
  “皇上!”高逊志忽然开口道,“臣有话说!”
  “你说!”朱允熥看着他的模样,忽然有些头疼。
  这妥妥的将来又是个凌铁头的翻版,说话都是冷冰冰的。
  “既然教授太子读书,就不可有外戚。”高逊志直挺挺的说道,“陪读可从勋贵子弟挑选,亦可施恩于大臣子弟,乃至勤学的皇族子弟都可,唯独不可有外戚。”
  说着,他双眼一凝,“皇后之地,翌日之国舅。太子与之朝夕相处,非国家之福也。外戚之患,史书历历在目,不可不防。”
  “臣附议!”杨淞也道。
  张显宗马上开口,“臣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