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星珩对这些弹劾毫无感觉,每天虚情假意跟人演。
  但商务令的推行还不错,从他最初的弹劾奏折开始,朝廷委派新的县官去主理。
  吏部清算过,上下一新。此次将更多等着“萝卜坑”的进士们调任,他们为着做出一番成绩,不走前人老路,第一年的成效还不错。
  首年的税收,大半留在当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按照谢星珩提出的五年计划,前三年是扶贫,潜移默化的改变百姓们的思想,让他们知道在勤劳之外,还得多多思考,多多尝试。这个步骤,由衙门和当地大商户配合,带着百姓们做。
  前三年也是厚积薄发的“厚积”期,第一年的小目标是吃饱,第二年是温饱。第三年是小有家资。
  在解决温饱之后,各地就需要推行人才培养计划,优先培养当地支柱产业所需要的各项人才,次一级的是扫盲。
  后两年是“薄发”期。在已有的产业上,鼓励百姓们迈出第一步,从供货商做起。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财富突破。
  大启朝是个很大的国家,县城有上千个,单个县城的人数又是多少?
  无需怕货品积压,卖不出去。这里堆积的货物,另一个地方会缺。
  而以当前的生产力来说,当地没发展到繁华之地前,所生产的东西,在当地是可以被消耗掉的。毕竟资源就那么点。
  消耗不掉,是当地的银钱流通率不够好。还得让百姓们兜里有钱,才能产生消费。
  国库没那么多钱,那朝廷就要拿出信誉做担保。给此次商务令推行有功的商户赏赐、荣耀,让他们能“拿钱买平安符”,这样才能承担初期的亏损,弥补银钱不足带来的发展问题。
  前两年熬过去,没有天灾人祸,这件事便成了。
  最难的是上下齐心。
  所以推行之中,谢星珩最关注人员选定的问题——这事除却百姓民生,也关乎着他一家的安危,他一个垃圾都不想要。
  他在内阁,可以参与一点官员委派的事。
  这件事他开口,就有结党营私之嫌。
  因他是新升起来的大官,也是毫无根基的重臣。吏部提拔的一批进士们,恰好也是无权无势才被遗漏多年。
  谢星珩在这件事上亲自提拔,就会让他们归入谢星珩的“党派”。
  谢星珩就很想骂人。
  什么党,什么派。
  他心中只有一个党,一个派。那可不是大启的党派。
  他不跟人吵,不跟人争,一有苗头,他就去缠磨霍钧。
  可怜这位老阁老,被谢星珩乱用成语的拍马屁,捧高高。明明是为成大事的正确选择,谢星珩不来这一套,他也会选任合适的人。因谢星珩胡乱掺和,让他在阁内传出了“晚节不保”的恶名。
  谢星珩:“……”
  这可不关我的事。
  商务令推行的重中之重是农耕。
  万事发展,先填饱肚子。所以农具、肥料须得跟上。
  农务官们辛苦,去户部调资料,查看各地粮税,选出高产地,提前跟当地沟通,让人留出良种。省一些自己培育的时间。但各地情况不同,尽量选离得近的府县,不要离太远。
  部分地广人稀的区域,可以由当地士兵组成农耕、农牧的生产大队。
  刚好士兵们可以用铁器,农具可以升级。
  提前算好劳力人数,合理安排种植亩数。要留白,不能把他们时间全排满。
  平原多的地方,实在种植不过来,就放牧。初期以牛羊为主,牛要用到农业上,各地都别小气,为大局着想,也为好管理、不发瘟,攒一批小牛,就要送出来,一地一地的腾挪、养殖,再一地一地的扩散、外送,最终达成每个村子最少两头牛的成就。
  而羊的养殖,可以先发展羊毛业。现在底层百姓御寒是一件困难事,年年都有冻死骨。这个行业发展起来的,对百姓是好事。
  因为达官贵人们,不穿有味道的羊皮衣裳。
  不适合放牧的区域,就见缝插针的植树造林。要想富,多种树。这个口号先喊出去。
  农耕一事,跟商品加工再售卖不一样,这是需要长久发展的,单个的五年之期,只能初见成效。哪年老天爷发癫,就能把当地发展都打回解放前,急不来。
  立新七年年底,林庚跟谢星珩的五年之约悄无声息的过去了。
  进入立新八年,谢星珩的工作重心没有丝毫改变。
  立新九年,他才偏移一点,在大方向上把关的同时,回都察院,狂写弹劾奏折。把商务令推行过程中的败类蛀虫都给往死里弹劾。
  坏他好事,如要他一家性命。当地百姓受苦,他一家来陪葬,这算什么事。
  笔可为刀,他弹劾毫不留情。
  沈钦言压了他很多折子。
  说来说去,都是有些人动不得。
  谢星珩便明白了。
  皇帝攒足了军费,但军费持续花销。他想要安抚民心,但民心不能跟军情相比。
  他做出了选择,要苦一苦百姓。
  谢星珩望着他被压下来的折子们,发现他要找的生机来了。
  他露出一个释然的笑意:“师叔,多谢指点。”
  动不得的人,他也要动。他要展现一些新晋权臣的骄狂。
  他真的干了实事,尽心尽力,各地百姓的精神面貌以及税收可以为证。